专家说,澳大利亚的建筑行业必须考虑碳预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24-05-08 17:49  浏览次数:

new construction

几十年来,建筑业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财务可行性驱动的——关注成本优化和投资回报。

但是,随着世界环境危机的加剧和法规的严格,一种范式的转变正在发生。仅靠财务可行性已经不够了。基于碳足迹,项目正面临越来越多的审查。

那么,建筑业是否准备好超越财政预算,迎接一个碳意识建筑的新时代呢?

虽然维多利亚州的法规、激励措施和认证正在推动建筑行业走向可持续建筑实践,但雄心与行动之间仍存在巨大差距。

尽管有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雄心,但建筑的设计和交付尚未根据项目层面的碳预算。虽然有雄心勃勃的目标,但要弥合这一雄心与行动之间的差距,建筑行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碳预算到底是什么?

与项目的财务预算不同,碳预算为项目从摇篮到坟墓的整个生命周期设定了排放上限。

这不是年度费用,而是累计费用。一旦分配的全球碳预算耗尽,净排放量必须保持在零。

工程师和设计师使用这个阈值来指导他们的材料和设计选择,然后通过比较实际项目的排放水平和不同项目生命周期阶段的预计碳预算来评估这种方法的成功。

为什么会有碳隙?

虽然采用碳预算方法被认为是最佳实践,但它尚未成为行业标准。

我们的研究发表在Heliyon上,发现了阻碍这一进展的重大障碍。一个主要障碍是缺乏强调遵守碳预算的监管框架。

这种不足导致建筑专业人员对碳预算的重要性以及他们的选择对环境的影响缺乏认识。通常,短期财务考虑优先于长期可能实现的环境和财务收益。

虽然选择低碳方案可以通过减少能源使用和降低运营成本而带来长期的经济效益,但这些方案需要更高的初始支出。

我们的研究发现,由于一种被称为“分裂激励”的现象,许多开发商通常不愿意承担这些高投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负责设计和施工决策的各方并没有直接从激励措施中受益,因此很难证明初始投资的合理性。

通常情况下,能源效率的好处,比如减少能源账单和建筑运营成本,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归于建筑物的居住者或所有者,而不是为最初的建设提供资金的开发商。

因此,开发商可能看不到分配额外资金来改善建筑性能的直接价值。这种成本和收益的不一致,加上监管执法的缺乏,给行业有效采用低碳解决方案和实施可持续实践带来了挑战。

建筑项目需要建筑师、工程师、承包商和供应商的合作,每个人都在施工过程的不同阶段做出贡献,坚持碳预算需要他们所有人的无缝协调。

但是,由于缺乏对超出碳预算的明确激励或惩罚措施,再加上这些协调方面的挑战,使得整合碳效率战略变得更加复杂。

除此之外,测量和验证建筑物整个生命周期的排放量是一项额外的挑战。

浏览这些复杂的数据并监控这些过程通常会导致不精确的估计,在某些情况下,完全缺乏准确的数据。

Environmental响应责任和业务可行性

投资者越来越重视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因素以及财务指标。

这种转变告诉我们,一个项目的碳预算最终可能超过其财务预算的重要性。

我们可以看到利益相关者的讨论从“在预算X内可以实现什么?”转变为“在碳限制X内可以实现什么?”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创新的解决方案,在实现项目目标的同时减少排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该行业未来在环境和经济方面取得成功。

这种转变需要在环境责任和商业可行性之间取得平衡。但是,过于严格的规制和不充分的支援会给建设企业带来额外的风险。

相反,政府应该通过以下方式鼓励这种转变:

  • 专注于提供明确和分阶段监管的协作解决方案为企业提供足够时间适应和创新的框架;
  • 实施有针对性的财政激励和补贴,如税收减免、赠款和贷款担保,以减轻适应这些变化的初始负担;
  • 促进行业利益相关者、政策制定者和研究人员之间的知识共享和合作,以制定成本效益高、效率高的碳减排战略;和
  • 投资于新技术和新材料的研究和开发,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更实惠,更容易获得。

将碳预算与财政预算结合起来不是一种选择,而是势在必行。问题不在于行业是否会适应,而在于多快多有效。

通过做出这些改变,建筑行业不仅可以帮助减缓气候变化,还可以为创新、恢复力和长期繁荣创造新的机会。

更多信息:Judy Too等人,气候紧急情况:双城记,Heliyon(2024)。DOI: 10.1016 / j.heliyon.2024。e24294期刊信息:Heliyon由墨尔本大学提供引文:澳大利亚的建筑行业必须考虑其碳预算,专家说(2024,5月6日)从https://techxplore.com/news/2024-05-australia-sector-carbon-experts.html检索2024年5月7日。除为私人学习或研究目的而进行的任何公平交易外,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任何部分。内容仅供参考之用。

热门搜索排行
声明:本站信息均由用户注册后自行发布,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即做删除处理。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晋ICP备17002844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